发布时间:2024-10-03 16:10:06 浏览:
人本立研的特点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管理的落脚点。
高校科研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做好科研工作,关键在科研管理。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当前,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科研服务的高速、高质、高效,科研项目的社会化、多学科化、多样化以及竞争的白热化等一系列特征给新时期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疆医科大学坚持人本立研、服务促研、创新强研的科研管理理念,探索出新疆医科大学科研管理“八期”模式(简称“八期”模式),并在扎实推进“八期”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学校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
高校要开展什么样的科研,要确立什么样的科研管理模式?理念的把握和确定非常重要。新疆医科大学在近年的科研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人本立研、服务促研、创新强研的科研管理理念,认为人本是一切科研的基础,服务是科研提高的手段,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
人本立研,即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人本管理原则,将人置于管理的核心,确立人的主导地位,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到高校科研管理的全过程,让人本管理统领高校科研管理的一切工作。
人本立研的特点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管理的落脚点。其原则是: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以激励为主,重视人的需要;创造最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和手段;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把教师和科研人员置于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肯定他们的智慧与力量,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和水平,从而激励他们自觉为学校科研的发展作出贡献。
人本立研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调动所有教师的科研激情,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动机,挖掘广大教师积极向上的意志潜能和成就感。让每个个体感受到激励的效应,让努力并成功的人体验到付出的巨大回报,让努力却失败的人感受到鼓励与前进的动力。人本立研的目的,一方面,保证科研工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致力于人的全面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共同提升”的目的。
服务促研,指科研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既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服务意识,以服务推动管理。
服务意识的多寡,将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我们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者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尽快转变和进入角色。我们提出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不仅仅是“指挥部”,更应该是“后勤部”、“信息部”,要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简单进行科研管理的现象,把协调、服务作为科研工作的中心。我们提出我们的科研人员不仅仅是“指挥员”、“办事员”,更应该是“服务员”、“信息员”、是“协作者”、是“参谋”、是“助手”,要求他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 充分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首先是服务,其次才是管理。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及时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咨询服务,做好申报、管理、考核、结题等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工作,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帮助科研人员顺利完成科研项目,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解决一切后顾之忧。
创新强研,指坚持用创新和改革的办法解决科研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建立健全了校外、校内(大学与学院、附院)之间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为科研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第一,建立健全了校外科研沟通合作机制。我们加强了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了长期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塑造学校科研的良好形象,使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对我校有一个良好的印象,为申报项目铺路搭桥、畅通渠道,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立项的中标率。
第二,理顺了大学和学院(附院)、研究所、教研室、课题组等不同层次的科研管理部门的关系。目前,高校多沿用校、学院的科研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科研管理部门权力过度集中和学院力量分散同时并存,不利于学校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创新了科研管理体制,有限集权,适当放权, 建立了由校领导宏观引导,校科研管理部门、学院(附院)主管领导和科研秘书及各课题组负责人分工负责,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院(附院)学术委员会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权力明确,职责清晰,增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果。
第三,建立健全了基础与临床联合研究、共同攻关的创新机制,创造性地打通了大学和附属医院的科研壁垒。与其他高校不同,医学院校还承担着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的管理工作,大学和附属医院两者之间,既有附属关系,又保持相对的独立。这种关系体现在科研上表现为,一方面,大学和医院在科研方面的相对独立、协调不足,一直困扰着我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制约学校科学研究取得更大成绩,这也是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医学类高校,其基础研究需要借助医院的病源条件和临床优势,而对于附属医院来说,其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又需要借助大学基础的支撑。我们整合优化了大学和附院的科研资源,发挥大学的整体优势,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建立基础与临床联合研究、共同攻关的创新机制,促进了大学和附属医院科学研究共同提高和进步。
第四,我们建立了科学评价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创新了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我们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 我们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二者结合起来,既强调定量管理的规模效应,更强调定性管理的品质效应,鼓励科研人员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显数量,促进高校的科研工作质与量的统一。
科研管理的理念确立后,如何找寻到集理念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并推广实施,是摆在学校科研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新疆医科大学的科研“八期”服务模式是融人本立研、服务促研、创新强研理念为一体,反映了科研管理从申报、立项、管理、结题、成果申报等整个过程的科研管理服务模式。“八期”分别指宣传期、动员期、辅导期、写作期、实施期、总结期、成果申报期及推广期。
宣传期让每位科研人员最快、最便捷、最大量地知晓科研信息。这一期主要依靠科研管理部门和各学院、附属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来完成。宣传期我们坚持“四多”原则:1.多渠道: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会议的机会,从学校、学院(附院)、教研室(医院科室)、研究所、实验室等不同渠道宣传科研工作对于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多手段:利用校园网的优势、电话无线网络传达、印发纸质通知等方式多管齐下,务必将科研信息传达到每一个人;3.多学科:我校学科门类较多,为了使各学科都能了解科研信息,我们将申报通知分类,有针对性地通知到相应学科,同时也将相关学科的信息通知到该学科,以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4.多层次:我们在以往科研信息只通知到学院(附院)做法的基础上,对相关学科同时通知,避免了科研信息传达过程中的“梗阻”现象。通过宣传期“四多”原则的实施,我校科研人员的信息知晓率由原来的25%提升到现在的92%,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科研人员知晓较晚而延误申报课题项目。
动员期争取尽可能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科研申报当中。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主动下学院、附院、下科室、下研究所,深入细致地开展动员和服务工作。事实证明,此举产生了明显效果,通过动员,一批原本犹豫的、不自信的、不屑一顾的、不以为然的科研人员开始积极申报,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良性循环。
辅导期确保科研人员正确把握研究方向,这是申报成功的前提。为了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解析项目指南,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等相关部门来我校讲学,分学科、分专业进行分类解析项目指南,同时,邀请我校主持国家级项目的人员对项目指南进行透彻分析,使科研人员正确理解项目指南的精髓,从而不盲目申报。经过培训与辅导的科研人员增加了信心,撰写标书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写作期教育每一位科研人员都知道写标书、写一份好的标书。为了提高标书的质量,提高中标率。我们充分依靠专家对申报的标书进行反复修改、精推细敲,争取做成精品。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各学院(附院)在收到标书后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认真对照项目指南审核标书。对没有按照项目指南撰写的标书予以初筛,对有希望投标的标书进行认真修改,修改意见及时反馈标书撰写人,并限定时间修改上交并在此提交学术委员会讨论。其次,学院(附院)修改论证后的标书交给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同时送交校内专家和对口支援院校的专家进行修改,并及时反馈意见。
投标期鼓励科技人员主动与外界沟通,提高中标率。由于投标中对主持人与参与者限项的要求,为了防止由于项目超项而导致流标,学校专门编制了筛项软件,保证了投出去的标书不重项。同时,为了让评审的专家和学者更多地了解新疆,了解新特的医学资源优势,了解新疆医科大学在新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亲临新疆指导工作,同时,学校利用各种去内地出差、开会的机会,向内地的专家教授展示新疆,展示新疆医科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新疆医科大学在区内外声誉不断提高,我校的中标率也逐年提升。
实施期加强监管,确保项目保质保量顺利完成。科研项目立项后,部分科研人员以为万事大吉,不能按照合同履行职责,导致课题不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使学校的信誉降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加强了项目的早期布置、中期检查与终期验收,督促监督项目负责人保质保量顺利完成项目。校内立项的科研项目主要依托所属的学院(附院)学术委员会进行监督验收,科研处监管;省部级及国家级项目主要依托自治区相关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对于没有按合同履行项目或由于人为因素不能完成项目的,学校将给予严格的惩罚。
总结期梳理经验,积蓄力量,为后续项目申报奠定基础。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加大督促力度,要求课题组一方面按照项目下达方的要求做好结题验收,另一方面要求积极准备申报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后期申报更大的项目奠定基础。
成果申报及推广期持续发挥科研项目重要的现实作用。加大成果申报力度,首先要在申报数量上有所突破。随着科研立项数量的增加,成果申报数量也将有所提高。我校在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获奖率一直高居新疆高校获奖率之首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我们重点强化临床研究的临床推广应用,遵从“从临床出发,提出问题、立项研究、建立标准、研发新药、反哺临床、培养人才、辐射周边、惠及百姓”的思路,加快应用推广步伐。目前,我校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项目成果90%以上得以应用和推广。
随着“八期”模式的扎实推进,我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显著提高。我校广大教师学科认识模糊、科研意识低迷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广大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科研热情,撰写标书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人人关注科研、人人参与科研、人人为科研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随着“八期”模式的扎实推进,我校科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通畅,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学、科研、医疗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一方面,高校的不断发展有赖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学工作的质量也有赖于科研成果的支撑,不在科研上投入的教师将会逐渐失去生命力,不注重抓科研的学校也将逐渐失去生存的能力而走向衰落。我校科学研究在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质量工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前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们,每天忙于临床工作,很少涉足科研。附属医院医生们的科研意识普遍低迷,没有紧迫感,缺少临床科研的氛围。但是,临床医生的科研不足,对生命科学新发展认识不足,缺乏凝练临床诊疗思路的能力,就申请不到科研课题,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也拿不出创新型的临床诊治技术。所以,医疗和科研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八期”模式推行以后,大学老师有了科研项目,争相与附属医院的医生合作,以借助医院的病源条件和临床优势丰富其基础研究;附属医院的医生有了科研项目,也积极寻求大学老师的支持,以借助大学的理论研究的优势充实其临床研究。所以,我们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扭转了大学和附属医院在科研方面各自为政、基础和临床分裂的局面,注重发挥了新疆医科大学的整体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
随着“八期”模式的扎实推进,我校的科学研究捷报频传、硕果累累。2008年附属中医院成为全国16家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中维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和中医骨伤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维西医结合研究团队获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团队研究成果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等;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获奖率占新疆高校的81.8%,连续多年高居新疆高校之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持续大幅增长,2008年中标35项,2009年中标44项,2010年中标65项,居同类医学院校首位,其中,一附院一所医院就获得23项,中医民族医项目获得26项,中维西医结合研究创新团队一个团队就独立获得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总之,新疆医科大学对人本立研、服务促研、创新强研理念的贯彻落实和“八期”模式的推广实施,激活了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调动了大学和医院两处的科研活力,调动了大学老师和附院医生两个群体的科研积极性,解决了大学基础和医院临床两个研究相对独立的难题,使我校的科研体制机制空前畅通,科学研究顺利推进,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大幅增长,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科研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